錫杖,
佛教僧人雲遊四方時所持的特製長竿,如老人輔助行走的拄杖。亞洲家喻戶曉的西遊記影集中,主角唐三藏(
玄奘法師)手執的棒子,即是
錫杖。梵文khakkhara或khakharaka,原意為發出聲響,音譯為喫棄羅、隙棄羅,古人因它會錫錫作聲,也譯為
錫杖、聲杖、有聲杖、鳴杖等,或其他富有含意的名稱智杖、德杖,或金錫,如來
錫杖等,或僅略稱為杖。日本也稱
錫杖(shakujō)。與袈裟、
缽等,同樣是佛制規定出家僧人可隨身攜帶的法器-比丘十八物。
錫杖的造型,一般分成三部份:(一)上端杖頭,成
塔型,由錫、銅、鐵等金屬製成鐵捲,約二、三寸,內安錞管(即鐵棒)長四五指,有時以
塔婆或佛像替代。此鐵捲大環下麵有數個小鐶相扣,搖動時,鐶鐶相擊,故錫錫作聲。小鐵環有8個或6個,但常見的為6個。(二)中段竿身,或為木製或鐵製。(三)底部杖尾,為安裝錞(平底)、鐏(圓錐形)等金屬套,或用牙、角等物製作。一般僧眾所持的高度約肩及於人的肩膀。也有杖柄較短者,稱為「手
錫杖」,用於
法會之時,配合梵唄。
佛教對
錫杖完整的解說經典-《得道梯橙
錫杖經》,簡稱
錫杖經,記載了兩種形制,迦葉佛制和釋迦佛制,前者二鈷十二鐶,後者四鈷十二鐶。鈷或稱股,二股即單輪的一個大環,四股即雙輪的兩個相交大環。後代形式多變,無論是股、鐶的數量、材質、長度等,隨著
佛教對僧人的禮敬,製作出各式莊嚴華麗、精美的法器
供養物。
錫杖的各部位,富含
佛教修行的意義象徵。
錫杖經認為,錫者輕也,倚依是杖,能除煩惱,出三界。手持
錫杖,表示持者斷五欲,能得智慧,醒悟三界之苦。三鈷,表憶念地獄惡鬼畜生三塗之苦,並須勤修戒、定、慧,念老、病、死三災,滅除貪、嗔、癡三毒等。四股,表苦、集、滅、道四諦,或表斷除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之輪迴。十二環,表通達
佛教的十二因緣法。八環,表八正道。二股,表
佛教世俗諦、勝義諦二諦。
持杖的方法,有特殊的佛門規定,如:持杖不得入眾,日中後不得持,不得擔於肩上。見到佛像不能使錫作聲,不能用杖指人,不能用杖在地上寫字等。
錫杖的主要功能,有二十五種,其中較為重要,一、防蛇蟲:古代僧人行腳托
缽,路上會遇到蠍子毒蛇蜈蚣之類,可搖
錫杖令鐶圈作響,得以驅蟲避害。二、年老僧人行動不便,可借
錫杖輔助行走。三、僧眾乞食時,到施主家,可以
錫杖作聲,以示提醒,也可防牛、犬等。四、持
錫杖可彰顯聖智、行功德本,故又名智杖、德杖。五、更作為聖人之標誌,賢士之明記,道法之正幢。東晉時,
錫杖、塵尾、羽扇等也都是身份的代表物。六,若為佛菩薩的手執法器,如地藏王菩薩手持
錫杖,代表某種法力威嚴,金錫能震開地獄之門,令地獄眾生得度。
後代中國僧人衍生諸多
錫杖的意義、象徵和用法:一、僧人持杖外出雲遊,稱為飛錫。二、停住某處,稱為留錫或掛錫。三、外出弘法,稱為巡錫。高僧掛單某寺院,稱為住錫或卓錫。四、禪師以振錫舉杖,表玄機啟示。五、現代僧人傳戒法,也以
錫杖為聖物,讓新戒子輪流扶持
錫杖,已然成為
法會固定之行儀。
歷史上重要的
錫杖:(1)藝術歷史價值文物:莫高窟晚唐第141窟
藥師佛右側
供養菩薩手中所持
錫杖,均為四股(似為八環),而莫高窟五代第72窟釋迦所執
錫杖,僅是二股六環。(2)世界
錫杖之王:1987年,在陝西扶風法門寺
塔地宮出土的唐代「鎏金迎真身銀金花雙輪十二環
錫杖」,以金銀製作二輪十二鐶,造工精緻,令人嘆為觀止。
【撰寫者】
楊璟惠(輔仁大學宗教學所博士生)

佛像旁的托
缽持
錫杖侍者(郭冠傑提供)
【參考文獻】
1.全佛編輯部,《禪宗的重要名詞解說(下)》,(臺北:全佛文化出版,2007年)。
2.王建尾、孫麗編,《佛家法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3.胡同慶,〈敦煌
壁畫中的杖具—
錫杖考〉,《敦煌研究》,(2007年4月)。
4.柯嘉豪(John Kieschnick),《
佛教對中國物質文化的影響》,(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