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輪象徵佛法常輪轉。(郭冠傑提供)
法輪,梵文dharmachakra,巴利文dhammacakka,藏文chos kyi ’khor lo,日文hōri,英文The Dharma Wheel(或The Wheel of Dharma);梵文原意即為法(dharma)之輪(chakra),故其呈現的圖案符號也狀如車輪。
印度教、
耆那教、
佛教都使用「
法輪」一詞,指稱該教的教法,同時把
法輪作為一種宗教法器、供物,或諸神的持物。在各式宗教藝術中,
法輪更是重要的象徵圖示和建築構件之一。
在印度哈啦帕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約公元前3300–1900年),輪代表太陽,有創生、保護、統治之意。吠陀時期,保護神毗溼奴(Viṣṇu)所持法器即是
法輪。有時稱為金輪,代表宇宙之輪,持續不斷地運轉。起初原型,就如古印度戰車上的車輪,一種致勝無敵的武器,其上有六或八、或多個利刃。印度神話中,當有一個能夠統治全天下的君王出現時,自然地會出現一個金輪,擁有它的人就是「轉輪聖王」。此金輪傳說,在
耆那教、
佛教的經典故事中皆有,如
佛教《輪王七寶經》就提及,「其王出時有七寶現,….所謂輪寶、象寶、馬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摩尼寶、女寶,如是七寶隨王出現。」
法輪在
佛教中也有其自身的重大意義和典故淵源。據說釋迦牟尼佛誕生時,有位仙人阿私陀為他占相,預言若出家則可成為證悟解脫的覺者,若在家則可成為一名統治天下的「轉輪聖王」。當釋迦牟尼佛證悟後,大
梵天王敬獻「千輻金輪」,請佛「開轉
法輪」,為眾生演說證悟之道。佛陀並在鹿野苑(即今印度瓦拉那西)首次宣說法教-苦集滅道四聖諦,堪為
佛教史上的大事紀,史稱「初轉
法輪」。後世
佛教的各式文化藝術、建築寺院中,經常可見以
法輪或「雙鹿
法輪」來象徵此偉大事件。
佛教早期歷史上的諸多遺跡,並未出現佛陀本人的塑像,幾乎都以
法輪代替之,有時佛陀所去過的地點,會以「竪三柱安三輪」之相,代表佛陀開演「三轉
法輪」,或可名「轉
法輪支提」。
概括
佛教的經典,
法輪至少有三層象徵涵義:(一)摧破之意:譬如寶輪能夠輾碎山岳岩石,佛陀以四聖諦之
法輪,摧破眾生惑結。眾生見寶輪,眾毒皆滅;遇佛
法輪,一切煩惱毒皆滅。見寶輪,諸災惡害皆滅;遇佛
法輪,一切邪見、疑、悔災害,皆悉消滅。(二)運轉之意:動轉不住,捨此離彼,能伏怨敵。(三)圓滿之義:《大毘婆沙論》提及
法輪之轂輻輞三事具足,表戒定慧具足。又《佛說輪王七寶經》記載,輪寶即所謂千輻金輪最上殊妙,諸相圓滿,有大威力。
佛教的
法輪,若作為實物或供物,可分成四部份-轂、輻、輞、鋒。(一)轂是
法輪中心,有時會用卍字或蓮花等作為象徵圖示。(二)輻是由轂放射出來的肘木,數目有四、五、六、八、一二、百、千等各種,千者稱為「千輻金輪」,表萬法具足。
佛教中,四輻表四聖諦,八輻表八正道,十二輻表三轉十二行
法輪,也代表十二因緣法。(三)輞是外輪;約有四種花紋,如重圈帶、珠紋帶、菊瓣帶、或珠紋菊瓣並用。(四)鋒在輞外部,具有武器般的鈷(或作股),其數目與輻相同。輻製成獨股,其前端突出輞外的形狀,稱「八鋒輪寶」。或將輞週邊成八角,附上刀刃形狀,稱「八角輪寶」。或使三股形向外突出者,稱為「三股輪寶」。
至今
佛教三大系-南傳、漢傳、藏傳
佛教等寺院建築或文化藝術中皆處處可見
法輪的雕塑或象徵圖示。藏傳
佛教使用尤多,在向上師獻瑞和供神的供品中,如「八吉祥」(梵文Aṣṭamaṅgala,或稱八瑞相)或轉輪王七政寶(簡稱輪王七寶)就有
法輪,或稱輪寶。藏傳寺院的頂處,也常設有「雙鹿
法輪」。在臺灣
佛教文物店,皆可見以金銀銅鐵或其他金屬製作的
法輪,也有彩陶、木刻、琉璃等以珍貴材質製作者。由於佛典中未限定材質大小,故種類繁多。
關於
佛教密教部經典或藏傳
佛教的佛像中有手持
法輪者,如:一切佛頂輪王手持八輻金剛寶輪、大日如來四面二臂端身跏趺坐雙手捧持
法輪、大隨求佛母八臂右側一手執
法輪、如意輪觀音六臂左手持
法輪、大威德金剛三十四臂其中一手持
法輪等。
世界知名的
法輪:
印度「桑吉的
佛教古蹟」(Buddhist Monuments at Sanchi)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公元1989年列為世界級遺產,其遺跡中處處可見浮雕的石刻
法輪,其中最著名者乃阿育王
法輪(Ashoka Chakra),或稱阿育王石柱,其柱頂最上方有一個巨大的石刻
法輪,
法輪下有威鎮四方的四隻石獅子,約於公元前250年左右建造。
泰國曼谷國立博物館,珍藏諸多阿育王(Aśoka Maurya,約公元前304-232年)時代影響後世的文物,其中就有石刻
法輪,於泰國佛統地區之遺跡出土。
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數十件清朝嘉慶、乾隆年間的粉彩鍍金瓷和琺瑯製作的
法輪,工緻精美。
【撰寫者】
楊璟惠(輔仁大學宗教學所博士生)
【參考文獻】
1.羅伯特‧比爾(Robert Beer)著、向紅茄譯,《藏傳
佛教象徵符號與器物圖解》,臺北:時報文化,2007年。
2.全佛編輯部,《
佛教的法器》,臺北:全佛文化出版,2000年。
3.王建尾、孫麗編,《佛家法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4.林保堯,《印度聖蹟山奇大
塔:門道篇》,(臺北:財團法人覺風
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出版,2009年)。
5.Robert L. Brown, The Dvaravati Wheels of the Law and the Indianization of South East Asia. Studies in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 Vol. 18, Fontein, Jan, ed. Leiden and New York: E. J. Brill,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