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陀羅(IAST:Indra/Śakra)又稱帝釋天。通常被視為暴風雷電之神,形象驍勇善戰,關於其征戰的故事幾乎可見於任何
印度教神話當中,亦廣為流傳;然而,
因陀羅或許可說是
印度教中變化最為劇烈的神祇:從最一開始的慓悍天神,轉變成軟弱、徒有虛名的「眾神之王」。
因陀羅最早出現於《黎俱吠陀》(Ṛgveda)當中,且相較於其他諸神,歌頌
因陀羅的詩句所佔篇幅比例最高,顯現出吠陀時期的
因陀羅在當時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其中,對
因陀羅的描繪絕大多數皆與征戰、克敵與殺戮有關,而最為人所熟知的故事之一,應為與巨蛇弗栗多(Vṛtra)的戰役莫屬。弗栗多被視為乾旱之神,相傳,弗栗多以自己的蛇身將河流等水源盤起至天空,不但使得人們遭受乾旱之苦,亦阻擋了陽光,使天地陷入黑暗當中。而
因陀羅不僅摧毀弗栗多的99座要塞,更擊敗弗栗多,將水源從弗栗多的掌控中釋放出來,使太陽光重新照耀在大地之上。這場勝利使
因陀羅獲得了「弗栗多罕(vṛtrahan)」的稱號,其梵文原義為「殺弗栗多者」。根據英國東方宗教學學者羅伯特‧釋納(Robert Charles Zaehner 1913-1974),這場戰役不僅只是凸顯
因陀羅的剽悍、神勇以及英雄性格,更代表了
因陀羅作為剎帝利(kṣatriya)種姓的理想投射。根據梵文字根,“弗栗多”為 vṛtra 之音譯,其字源為動詞vṛ,意為阻擋、妨礙之意;而名詞化的vṛtra則代表「限制」與「障礙」等意義。因此,剷除障礙的
因陀羅便成為了征戰沙場的雅利安人的化身與投射,而其與弗栗多的對抗亦暗示了雅利安人初到印度半島與大自然的抗爭。
除了宰殺弗栗多之外,
因陀羅的豐功偉業還有擊敗陀濕多(Tvaṣṭṛ)。梵文tvaṣṭṛ的原意為「工匠」,在
吠陀經典中,則為「創造者」陀濕多的名字,時常又與
伐樓拿(Varuṇa)等同。陀濕多為宇宙中第一個誕生的事物,而從其又產生出萬物、宇宙的秩序等,當然,亦包括
因陀羅,因此,陀濕多實際上為
因陀羅的父親。雖然在《黎俱吠陀》中的描述過於簡短導致我們無法拼湊出完整的故事,但仍可從中推測,
因陀羅與陀濕多的關係緊繃,
因陀羅的母親甚至試圖把
因陀羅藏起來不被其他眾神發現。然而最後,
因陀羅不但擊敗弗栗多,亦將陀濕多給殺了。
因陀羅與陀濕多的對抗除了是精彩的神話故事之外,亦有其社會、文化之意涵。釋納認為,兩者的關係可從三個面向來談:首先,作為宇宙秩序創造者的陀濕多代表的是最初世界規範,也就是「舊秩序」,而擊敗陀濕多的
因陀羅則代表了新世界的開始,以及「新秩序」的建立;其二,陀濕多所代表的即為與剎帝利相對之婆羅門(brāhmaṇa)階級,暗示其作為眾神之王的力量乃是先天的、神聖的。相較於此,
因陀羅,或剎帝利階級,則是透過征戰、降服對手來獲得力量及其至高無上的地位;第三,這也可能是象徵了雅利安人征服原先居住在半島上的土著們(dāsa)、建立自己王國的歷史事實。
從前述兩個故事看來,
因陀羅好戰的形象鮮明。而且
因陀羅在戰役之前,皆喝下了大量的蘇摩酒(soma)。蘇摩酒具有毒性,且相傳會使人亢奮並產生幻覺,是吠陀時期的宗教儀式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也因蘇摩酒的特性,賦予了
因陀羅衝動、暴躁的性格。然而,
因陀羅雖然被認為是毀滅、破壞之神,其同樣也代表了毀壞之後的新世界的創造,因此,亦被認為是創造之神,具有強烈對比卻相輔相成的雙面特質。
然而,在吠陀時期(約公元前16-2世紀)之後,
因陀羅的地位與重要性便開始下滑。相較於歌詠征服與武力《黎俱吠陀》,其註釋書《
梵書》(Brāhmaṇa約公元前9-7世紀)則著重於宗教儀式的正確展演與意義。隨著《
梵書》的寫成,象徵剎帝利階級的
因陀羅不再被身為婆羅門的註釋家所追捧;取而代之的,是
濕婆(Śiva)與
毗濕奴(Viṣṇu)等與苦行、信愛、奉獻等宗教情懷相聯繫的神祇。而
因陀羅也不再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眾神之王 ;甚至在某些故事中,
因陀羅反而顯得畏戰、軟弱、甚至需要向其他神祇求助。
自《
梵書》開始,
因陀羅在
印度教的地位便一落千丈。到了《往世書》(Purāṇa約公元前3-公元10世紀)時期,
因陀羅雖仍保有「眾神之王」的尊稱,但已並無實際意義。除了怯戰之外,
因陀羅亦開始出現道德瑕疵,其中最有趣的故事之一,便是
因陀羅誘惑廣延天女(Ahalyā)的故事。廣延天女由
梵天所創造、為智者喬達摩(Maharṣi Gautama)的妻子,相傳為最美麗的女神。而
因陀羅誘惑廣延天女一事被喬達摩知道之後,喬達摩便詛咒
因陀羅永遠不得生育。後來,
因陀羅還得依靠羅摩(Rāma)降低詛咒的強度,才勉強從中逃過一劫。在當代的
印度教中,
因陀羅已經被邊緣化,僅作為一普通神祇而已。
在
印度教發展的過程中,與
佛教時有消長並相互影響,
因陀羅也因此受
佛教吸收,而成為佛陀的護法之一「帝釋天」,與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和多聞天並稱「四大天王」。在佛經中,
因陀羅或被稱作帝釋天,或名天帝釋、帝釋、釋提桓
因陀羅(Śakro devānām indra),或釋提桓因達羅,簡稱釋提桓因。在《雜
阿含經》中,不但透過佛與比丘的對話長篇幅地介紹了帝釋天,亦記載了天人(即
印度教中的「神(deva)」)和
阿修羅的戰爭。在
佛教中,作為護法神的
因陀羅,形象溫和、莊嚴,已與吠陀時期叱吒風雲、驍勇善戰的英雄氣概大不相同。
因陀羅的戰神形象深植人心,但其從歷史上、宗教上來看,毫無疑問是一豐富多變的神祇,並對東亞宗教有著不可否認的深遠影響。
【撰寫者】
吳芝瑩(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生)
【參考文獻】
貓頭鷹編輯室。2012。《圖解100個印度史詩神話故事》。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Johnson, W. J. 2009.
Dictionary of Hinduism.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es, Constance A. and James D. Ryan. 2007.
Encyclopedia of Hinduism. 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
Williams, George M. 2003.
Handbook of Hindu Mythology. California: ABC-CLIO, Inc.
Zaehner, Robert C. 1988.
Hinduism.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