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的裝飾藝術(陳迪華攝)
阿拉(Allah,另譯「安拉」),為
伊斯蘭教所信仰唯一真神的專有名稱。除
阿拉之外,
穆斯林也歸納出《古蘭經》中對唯一真神的99個不同的尊稱,以形容
阿拉的各種神性,如「普慈」(Rahman)、「特慈」(Rahim)、「君王」(Malik)、「神聖」(Quddus)、「守護」(Muhaymin)、「創造」(Khaliq)等等,合稱
阿拉的99個聖名。
阿拉一詞在
伊斯蘭教興起以前,普遍被
阿拉伯民族用來稱呼宇宙眾神中的至上神,並相信
阿拉有三個女兒,分別為「拉特」(Lat)、「烏撒」(Uzza)和「馬納特」(Manat)。不過,在
伊斯蘭教興起以後,三女神的信仰已遭廢棄。此外,信仰
猶太教、
基督宗教的
阿拉伯人,也用
阿拉來稱呼兩教的上帝。直到
先知穆罕默德獲得天啟,進行回歸獨一神信仰的宗教改革之後,
阿拉才成為唯一真神的專名。該詞可能源於閃語民族對神明的共同稱呼,如「亞蘭文」(Aramaic)的「伊拉」(Elah),以及希伯來聖經所提及的「伊爾」(El)或 「伊洛興」(Elohim),都來自共同的詞源,但其意涵大多指涉眾神中的某位神祇,不一定是至上神,更非唯一真神。
當
伊斯蘭教發展成遍佈世界五大洲各
穆斯林民族的共同信仰後,各民族大都以其語言音譯
阿拉伯文的
阿拉一詞,而不用本民族原有指涉神明的字眼來稱呼
阿拉,頂多再冠上某個聖名,如中文常稱「真主
阿拉」。但在特定脈絡,也會採用99個聖名的其中之一來稱呼,而不直稱
阿拉,如強調
阿拉無所不包的慈愛神性,則以「普慈者」(Al-Rahman,即
阿拉伯文定冠詞Al加上「普慈」)稱之;強調
阿拉的至高權威,則以「君王」稱之等等。這和
基督教或天
主教傳教士進入中國時採用中文原有的詞彙,如神、上帝、天主等來稱呼God,卻不採用音譯,有所不同。
穆斯林將獨一神信仰注入日常生活,從其頻繁使用包含
阿拉一詞的各種成語可見一般。例如在宣誓作證與公開演說之前,會先念誦「奉
阿拉之名」(Bismillah),或者再加上「普慈」、「特慈」兩個聖名於「奉
阿拉之名」後;又如在涉及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為祈求
阿拉賜福以便順利如願實現,便會說「如
阿拉旨意」(In sha’ Allah);又如讚嘆某件大事發生,會說「
阿拉至大」(Allahu akbar)或「讚頌
阿拉」(Al-hamdu lillah)。
穆斯林在從事一般宗教禮拜或特殊的宗教靈修時,除了唸誦《古蘭經》經文外,也會反覆唸誦
阿拉及99個聖名,稱為「讚念」(dhikr),蘇非主義的教團更將「讚念」發展成為一種特別的靈修方法。通常中東和北非國家媒體在播報新聞時,同樣也要先唸
阿拉的名號,再開始播報新聞;古典和流行音樂的創作者也常要在歌詞間反覆引用
阿拉及99個聖名,以彰顯人類對獨一神的真摯情懷。此外,
阿拉的
阿拉伯文書寫體會被轉化為特定樣式的符號,出現在
清真寺、各種公共場所,乃至家居擺設,成為結合宗教信仰的裝飾藝術。在
伊斯蘭教的信仰中,
阿拉是獨一無二的主宰,且反對偶像崇拜,因此
阿拉並沒有實際的外型可以描述。
【撰寫者】
蔡源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
陳迪華(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
【參考文獻】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2004. Leiden, The Netherlands: Brill.
Lawrence, Bruce B. 2015.
Who is Allah? Chapel Hill. NC: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