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聖言行輯錄:哈諦斯二百則》馬凱南編譯,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出版。(魚籃文化)
《
聖訓》(
Hadith),
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為
伊斯蘭教僅次於《古蘭經》的第二聖典,其中也包含部分穆聖的第一代傳人之重要言行。阿文hadith的原意有「報導」、「傳述」之意,並與另一概念「遜納」(sunnah,典範、傳統,在伊斯蘭脈絡,特指穆聖所立下的言行典範)密切相關,換言之,《
聖訓》乃是「傳述」穆聖言行「典範」的經典,為後代留下穆聖與第一代
穆斯林所建立的神聖「傳統」。
《
聖訓》開始結集的時間比《古蘭經》定本晚約百年左右,也因距離穆聖在世的年代較久,故《
聖訓》編纂者並未能編成所有
穆斯林皆公認無誤的單一定本,迄今便有多種不同的《
聖訓》版本流傳。基於穆聖在世時宣示獨一神崇拜,故反對其追隨者將本人平日的言行教誨記載下來流傳後世,因若在《古蘭經》之外又有另一經典,易導致穆聖崇拜的流弊。不過,在
伊斯蘭教經過百年發展而成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世界宗教之後,因地理、社會與文化的差異,導致《古蘭經》的詮釋多元分歧、
伊斯蘭教法規範不一致的狀況,便有虔信
穆斯林主張回歸穆聖的言行典範,作為解經權威,以補充《古蘭經》未明言或經義難解之處,才開啟了歷經數代之久的《
聖訓》編輯運動,至9世紀期間陸續出現各種《
聖訓》的定本。
《
聖訓》的每則文本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為「傳述系譜」(isnad),包含一連串傳述該則
聖訓的人名;第二部份才是經過驗證無誤的穆聖言行「本文」(matn)。如上節所述,《
聖訓》編纂的時間距穆聖時代已遠,故該傳述人並非親自聽聞穆聖的教導,《
聖訓》編纂者為求嚴謹,會要求該傳述人須能提出是從何人聽到該則內容,然後要能一直上溯到某位親耳聽到穆聖之言或者親眼見到穆聖之行的傳述人,該則內容才被認為有可信之處而加以收錄。因其採訪的時間距穆聖過世至少百年以上,通常每則內容都經過三、四手傳述,或甚至五、六手,每一手傳述人的姓名都被記錄下來,形成接龍式的「傳述系譜」,最後一定得接到某位親見穆聖的傳述人。這一長串的姓名,成為查證資料來源真實性的重要依據。
公元第8、9世紀,為伊斯蘭傳統最多元紛陳且尚未確立正統的時期,不只遜尼派與什葉派的分立已成不可挽回之勢,又有蘇非靈修運動的崛起,以及希臘哲學傳入伊斯蘭世界,所以不同地域與傳承的《
聖訓》文本便反映了此時代的宗教多元情勢,穆聖言行典範的傳述已難定於一尊。
聖訓學者便以相當符合現代學術之嚴謹客觀的考證方法,對所蒐集到的每則
聖訓之「傳述系譜」與「本文」均進行交叉比對,排除確定是偽託穆聖言行的造假之作,將具參考價值的所有
聖訓依其可信度列為最可信、可信、可疑三等,且將針對同一穆聖言行的不同傳述版本均並列,以供讀者參考,不任意以
聖訓學者的主觀意見來刪改內容,或將不同版本硬湊成一則,儘可能以原始面貌流傳後世。通過上述方法所編纂的眾多《
聖訓》之中,遜尼派學者公認最權威的有6部,其編纂者分別為布哈里(Bukhari 810-890)、
穆斯林(Muslim 821-874)、伊本‧馬哲(Ibn Majah ?-887)、阿布‧達烏德(Abu Dawud 817-889)、提爾密濟(Tirmidhi ?-892)、拿撒伊(Nasai ?-915),其中又以布哈里、
穆斯林兩氏所編的《
聖訓》最具權威。
布哈里為波斯
聖訓學者,自16歲起便開始蒐集
聖訓的工作,歷經16年時間,尋訪千餘名
聖訓傳述人,蒐集多達60萬則
聖訓文本,經過分析、整理、篩選和考證,最後選出9082則
聖訓彙編成冊。
穆斯林也是波斯學者,其所編《
聖訓》地位僅次於布哈里,本人曾向布哈里和其他名師學習,先後到
阿拉伯半島、伊拉克及埃及遊歷,尋訪有名的
聖訓傳述人,總共收錄了30萬則
聖訓,經過考證和分類,整理出7190則
聖訓編纂成書。
穆斯林《
聖訓》的內容雖然不如布哈里的豐富,但其分類歸納
聖訓的方法更有系統,因此更方便於讀者按照事項的類目查閱。
什葉派則有四部權威的《
聖訓》,分別有三位編纂者,庫來尼(Kulayni 864- 941)、巴布亞(Babuya 923-991)、圖西(Tusi 995-1067),皆為波斯學者,其中圖西一人編了兩部。什葉派的《
聖訓》與遜尼派最大的不同在於,除了收錄可確信為穆聖本人親傳的
聖訓之外,什葉派基於相信歷代12位「
伊瑪目」(Imam)具備神聖智慧,故該派
聖訓尚包含歷任
伊瑪目的言行錄,且不承認第一任
伊瑪目阿里以外的其他初代追隨者的傳述權威。
《
聖訓》的考據與詮釋形成一門龐大的學問,因其聖典地位僅次於《古蘭經》,故
聖訓學為伊斯蘭經學傳統中僅次於古蘭釋經學的最重要經學教育科目。不過,基於《
聖訓》版本眾多,且對同一事項有多種觀點並存,比較不適合納入初階的
伊斯蘭教育體系,故只有高階的經學教育才將
聖訓學納入正式科目。通常初階與中階的經學教育,大多只研讀簡單的
聖訓選集,通常為40則,其中只包含被評為最可信的
聖訓。
【撰寫者】
蔡源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
陳迪華(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
【參考文獻】
中國回教協會網站。http://www.cmainroc.org.tw,2014/12/04。
伊斯蘭之光網站。http://www.islam.org.hk,2014/12/04。
蔡源林。2011。《伊斯蘭、現代性與後殖民》。臺北:臺大出版社。
`Abd al-Baqi, Muhammad Fu`ad著。2002。《
聖訓珠璣》(馬賢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Brown, Jonathan A. C. 2009. Hadith: Muhammad’s Legacy in
the Medieval and Modern World. Oxford, England: OneWorld .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2004. Leiden, The Netherlands: Br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