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聖經‧中英對照》1982年臺中國際基甸會(THE GIDEONS INTERNATIONAL)出版(魚籃文化)
一、作為經書的新約
新約(the New Testament)一詞通常用來指稱《聖經》中的第二部份(第一部份是《舊約》)。新約包含了27件正典(canon)作品,即:四部福音書、〈宗徒大事錄〉、21件書信、〈若望默示錄〉。這些作品非一時一地一人所寫,而是在1世紀中後期陸續完成之作,作者有早期門徒、宗徒,與宗徒門生。最早成書的是保祿書信,之後是福音書、牧函、其他書信與〈默示錄〉。這些作品成書後迅速流傳各地教會,並被刻意抄錄與保存,供聚會及禮儀中誦讀使用。因此儘管在初期它們尚未被稱為經書(scriptures)、而稱為「宗徒們的記憶」(殉道者猶思定語),但由於初期教會的禮儀實踐──在禮儀中公開誦讀
先知書與「宗徒們的記憶」,以及作品本身的宗徒權威性(apostolic authority),因此從2世紀起,目前新約中大多數作品都已被視為與以色列經書具有相同的權威性。
新約正典化是冗長的過程,並且是為了因應時代需要與各種嚴峻挑戰所作的回應。2世紀起,由於各地教會對於信仰的教導不一(異端)、大量
基督徒作品(偽經/書)出現、與
猶太教的衝突加劇、
猶太教的經書正典化加速進行,因此
基督徒作品正典化受到教會內的重視。正典(canon)原係希臘文κανών,原意是尺規(rule),引申意為衡量與判斷的標準。2世紀初馬西翁
主教(Marcion of Sinope約85-160 )首度提出「
基督徒經書」的看法,但他的標準與編纂的經書未被接受,殉道者猶思定(Justin Martyr約100-165)就拒絕,他並主張「七十賢士譯本」的神聖性不應被否認;依勒內
主教(Irenaeus約130-202)接續宗徒傳統,贊同猶思定(但拒絕接受猶思定的「和諧版福音書」),更稱「七十賢士譯本」為「舊約」(Old Testament),
基督徒有自己的「新約」(New Testament),即:保祿宗徒的14封書信、四部福音書(馬爾谷、瑪竇、路加、若望)。〈若望福音〉被依勒內納入正典是一件具有大公意義的舉動,因為〈若望福音〉是當時通行於埃及與小亞細亞教會的福音書,羅馬教會並不熟悉,因此他的做法是為了包容而不是排斥。依勒內的做法旋即受到東西方教會的接受。撒爾德的邁里多
主教(Melito of Sardis約170)也稱「七十賢士譯本」為「舊約」。
戴爾都良(Tertullian 160-225)贊同依勒內,並將新約作品翻譯成拉丁文;持同樣看法的還有亞歷山大的克來孟(Clement of Alexandria 150-215)、羅馬的希波律(Hippolytus of Rome 170-235)。奧力振(Origen 184-253)是第一位撰寫釋經作品的神學家,他表明「新、舊約」均是神聖啟示的經書。亞大納修(Athanasius 296-373)曾列正典經單,內容與今日大多版本的新約內容一致。但在他之後的抄本,正典清單仍不相同,《何而馬的牧者》(
Shepherd of Hermas)、〈若望默示錄〉、安提約基亞的依納爵
主教書信(epistles of Ignatius of Antioch)、羅馬的克來孟《致格林多人前、後書》(
1, 2 Clement)、《巴爾納伯書信》(
Epistle of Barnabas)等作品數度進出正典清單之列。
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任期為306-337年)下令教會製作五十本《聖經》用以通行全國,迫使
主教們儘速決定新約正典的內容。安瑟伯(Eusebius 263-339)將當時被討論過的作品分成三類:被承認的作品、爭論性的作品、偽造的作品。儘管如此,5、6世紀的抄本,新約正典名單仍不一致。新約正典化歷經數個世紀之久,爭論未熄,例如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就曾主張把〈希伯來書〉、〈雅各伯書〉、〈猶達書〉、〈若望默示錄〉排除在正典之外,它們被稱為「路德的爭議性作品」(Luther's Antilegomena)。
二、 作為基督徒神學的新約
英文testament來自拉丁文
testamentum,原有遺囑(will)與見證(witness)之意,用來翻譯希臘文διαθήκη,意思是盟約(covenant)或遺囑、約定(a set-agreement)。此希臘文於「七十賢士譯本」(the Septuagint, LXX)中,早已是希伯來文berith(תירִבְּ, covenant,盟約)的譯詞,用以表達以色列與天主之間特殊且親密的關係。自1世紀起,教會延續這個希臘文的使用方式,並延續至今。
在以色列信仰傳統中,天主是天人盟約的主動者,這在諾亞盟約(Noahic Covenant;參〈創世紀〉6:18, 9:9)、亞巴郎盟約(Abrahamic Covenant;參〈創世紀〉第15、17章、〈肋未紀〉26:42)、西乃盟約(Sinai/Mosaic Covenant;參〈出谷紀〉第24章、〈申命紀〉5:2)與達味盟約( Davidic Covenant ;參〈撒慕爾紀下〉第7章、〈編年紀上〉17:11-14、〈編年紀下〉6:16)中均清楚可見。盟約思想對亡國後、流亡各地的以色列/猶太人而言是重要的信仰核心,不僅用來定義與定位自己,更是對未來以色列必再度復興的希望與保證。
作為以色列信仰傳統分枝之一、1世紀出現的
基督信仰便繼承這個信念,但
基督徒更在
耶穌身上看到
先知預言的實現,即:
耶穌就是
基督(Messiah,默西亞)、是天主子(Son of God)、上主受苦的僕人(the Suffering Servant of the Lord),
耶穌在人世間的出現與宣講標誌了「天主親自治理(ἡ βασιλεία τοῦ Θεοῦ, the Reign/Kingdom of God)」時代的降臨,
耶穌就是厄里亞
先知(Elijah)重返人間之後,「上主之日」(the Day of the Lord)降臨人間的記號、是「正義的太陽」(參:〈瑪拉基亞〉3:18-24),是〈依撒依亞
先知書〉中「
基督的治理」(ἡ βασιλεία τοῦ Χριστοῦ, the Reign/Kingdom of Christ)預言的實現(依53:10;同參:〈默示錄〉11:15)。新約時代
基督徒從
耶穌的角度重新詮釋以色列信仰傳統,相信:
耶穌用自己的苦難與死亡不僅補贖了世人的罪過,更為世人重新與天主訂立盟約,
耶穌既是新(天人盟)約的中介者、制定者、更也是盟約的本身。
保祿是首位援引以色列經書盟約思想,區別
基督徒與猶太人的異同、及證明
基督徒與猶太人終將獲救的
基督徒。在〈迦拉達書〉中,保祿稱
基督徒是「生於自由的婦人」的亞巴郎後裔,不信
耶穌的猶太人則是「生於婢女」的奴人,
基督徒因此是亞巴郎盟約的後裔、是「恩許的子女」(迦4:28),他清楚表達了「兩個盟約」的看法;他也是第一位將
耶穌最後晚餐的杯中酒稱為「新約之血」的人,指出:
基督徒舉行感恩禮時,眾人共飲的祝福之杯,就是
耶穌基督的「新約之杯」,並且「每次吃這餅,喝這杯,就是宣告主的死亡」(〈格林多前書〉11:25-26)。因此保祿見證與宣信:
耶穌在苦難與死亡時傾流的血是天人之約的盟約之血,而
基督徒的感恩禮不是猶太餐禮(an eucharistic/thanksgiving meal),卻是
耶穌基督的祭禮(the Eucharist of Jesus Christ),在這個感恩祭禮中,
基督徒向天主呈獻
耶穌基督祂自己。這個信理(doctrine)不僅延續在福音書中,更也被安提約基亞的依納爵
主教寫在書信中,流傳各地教會,至今保留在羅馬天
主教會與
基督正教中。
在〈宗徒大事錄〉作者筆下,伯多祿(Peter the Apostle)稱信從
耶穌的人為「
先知和盟約之子」(宗3:25),
基督徒不僅是亞巴郎盟約之子,更是新約之子。〈希伯來書〉中大量援引盟約思想並極力說明新、舊約的不同,例如:
耶穌是「更好的盟約的擔保人」(希7:22)、是「建立在更好的恩許之上的盟約的中保」(希8:6, 9:15),
耶穌建立的新約就是
先知預言天主在復興以色列時與選民訂立的「新的盟約」,〈希伯來書〉說:「一說『新的』,就把先前的宣佈為舊的了;但凡是舊的和老的,都已臨近了滅亡」,清楚指明
基督徒因
耶穌的關係,是屬於「新(盟)約」的選民(希8:7-10:18),用
耶穌基督的血所訂立的新約,更也是「永恆的盟約」(希13:20)。1世紀新約作品中的新(盟)約神學思想,因此不僅與
基督徒蒙選思想(the divine closeness)有密切關係,更直接影響
基督徒對自己團體──即「教會(
ecclesia)」的看法:教會是天主從世人中被召叫出來,與天主訂立盟約的團體。
「新約」是基督徒神聖經書《聖經》的第二部份,第一部份是「舊約」。在《聖經》第二部份開始處會有本圖的插頁以作區別。基督新教通常稱第二部份為「新約全書」,天主教則直接稱「新約」。(圖片來源:和合本聖經;張毅民攝)

新約聖經編排次序是:福音書、《宗徒大事錄》、書信(保祿書信優先、牧函居次)、《若望默示錄》。這個次序不代表創作時間的先後,但反映出重要的神學思想:耶穌是新約的建立者、新約時代的核心,因此記載耶穌生平的福音書優先,更由於福音書不斷援引「舊約」,因此大量指明先知預言實現的經文(fulfilment citations)的《瑪竇福音》,成為銜接舊、新約時代最好的橋樑。《瑪竇福音》在教會初期是最廣為使用的福音書,又因它完整涵蓋耶穌的一生、內容撰寫與編排縝密規劃,使得它自1世紀起,不論在教導慕道者方面、或是在建立教會秩序與制度方面,都是極為重要的作品。(圖片來源:思高本聖經;張毅民攝)

新約福音書中,《馬爾谷福音》、《瑪竇福音》、《路加福音》三部作品又被稱為「對觀福音」(Synoptic Gospels)。英文的synoptic來自於希臘文的συνοπτικός,意思是「一起看」(viewed together)。對這三部作品進行詳細的對觀研究,是新約聖經學術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圖片來源:1996年臺北天主教神學著作編譯會、光啟出版社聯合出版;張毅民攝)

新約作品的翻譯從1世紀起,由於基督信仰快速的擴散,從原先的希臘文,在兩千多年的歷史洪流中,不斷被其他的語言翻譯。因此,同時以不同語言閱讀與分析聖經內容,成為聖經研究者必備的學術能力之一;古代語言方面例如希伯來文、希臘文、拉丁文、敘利亞文、科普特文、斯拉夫文等,近代語言方面則例如德文、法文、義大利文、英文等。最早的多語言經文並列的聖經是3世紀教父奧力振(Origen)完成的,稱為Hexapla(Ἑξαπλᾶ, sixfold),奧力振六欄並列,以希伯來文(一欄)與希臘文(五欄,不同譯版)逐字逐句比對經文。奧力振的Hexapla不斷被後人增補。完整包含舊、新約的多語並列聖經首次出版,是在16世紀西班牙的樞機主教 Francisco Jiménez de Cisneros(1436–1517)支持下完成的,稱為The Complutensian Polyglot Bible或 Complutesian for Acala。(圖片來源:1997年香港聯合聖經公會出版;張毅民攝)
【撰寫者】
張毅民(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參考文獻】
聖經:
思高聖經學會譯釋。《聖經》。1968。臺北:思高聖經學會。
聯合聖經公會。《現代中文譯本聖經》。1992。
香港:聯合聖經公會。
臺灣聖經公會。《和合本聖經》。2005。臺北:臺灣聖經公會。
Coogan, Michael D., ed. 2010.
The New Oxford Annotated Bible: 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With The Apocrypha. An Ecumenical Study Bible.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Engelbrec, Edward A., ed. 2009.
The Lutheran Study Bible: English Standard Version Saint Louis : Concordia Pub. House.
Meeks, Wayne A., ed. 1993.
The HarperCollins Study Bible: 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with the Apocryphal/Deuterocanonical Books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libshers, Inc.
Suggs, M. J., K. D. Sakenfeld and J. R. Mueller, eds. 1992.
The Oxford Study Bible: Revised English Bible With The Apocryph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古代文獻:
安提約基亞的依納爵。《致厄弗所人書》。
安提約基亞的依納爵。《致斐拉德人書》。
安瑟伯。《教會歷史》。
依勒內。《駁異端》。
猶思定。《第一護教書》。
戴爾都良。《論駁斥異端的方法》。
近代學術書籍:
狄剛等編輯。2001。《天
主教英漢袖珍辭典》。臺北:天
主教恆毅月刊。
吳金瑞編。1999。《拉丁漢文辭典》。臺北:光啟出版社。
張毅民。2016。《選民與種民:一個蒙選思想的比較宗教研究》,輔仁大學研究叢書202。臺北:輔大書坊。
張毅民。2017。〈護教家(Apologists)〉。輔仁大學哲學大辭書編輯委員會編:《哲學大辭書》。臺北:輔大書坊。
聯合聖經公會。1994。《新約希漢簡明字典》。
香港:聯合聖經公會。
穆鴻志。〈新約(New Testament)〉。1996。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編輯:《神學辭典》,頁867-875。臺北:光啟出版社。
穆鴻志。〈新約神學(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1996。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編輯:《神學辭典》,頁867-875。臺北:光啟出版社。
Coogan, Michael D. 2010. Introduction to the Gospels. Pp. 1743-1745 in
The New Oxford Annotated Bible: 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With The Apocrypha. An Ecumenical Study Bible.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Ehrman, Bart D. 2000.
The New Testament: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Early Christian Writings, 2
nd ed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vans, C.A. 2011. Canon. Pp. 85-87 in Michael D. Coogan ed.,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the Books of the Bible, Vol. 1.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Koester, Helmut. 1984.
History, Culture, and Religion of the Hellenistic Age.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Volume 1.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Koester, Helmut. 1990.
Ancient Christian Gospels: Their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Philadelphia: Trinity Press International.
Koester, Helmut. 2000.
History and Literature of Early Christianity.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Koester, Helmut. 2007.
Paul & His World: Interpreting the New Testament in Its Context. MN: Fortress Press.
Hammer, Raymond. 1993. Authority of the Bible. Pp.65-68 in Bruce M. Metzger and Michael D. Coogan eds.,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Bibl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Neill, J. C. 2000. For This Hagar Is Mount Sinai In Arabia (Galatians 4.25).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New Testament Supplement Series (
The Old Testament in the New Testament: Essays in Honour of J. L. North) 189: 210-219.
Porter, Stanley E. 2011. Canon: New Testament. Pp. 109-120 in Michael D. Coogan ed.,
The Oxford Encyclopaedia of the Books of the Bible, Vol. 1.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Ryrie, Charles Caldwell. 1999.
Basic Theology: A Popular Systematic Guide to Understanding Biblical Truth. Chicago: Moody Press.
The New Testament. The Catholic Encyclopaedia. New Advent. 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14530a.htm.
Wright, N. T. 1992.
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People of God. MN: Fortress Press.
Zetterhoplm, Magnus. 2011. Letters of Paul. Pp. 127-138 in Michael D. Coogan ed.,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the Books of the Bible, Vol. 2.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