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出離死亡的威脅,而得到解脫。常人視死亡為生命的終結。佛法則認為生命的本質是不生不滅。但必須證入涅槃,得究竟解脫,乃能得證。否則,生命之流:「輪迴」(六道),是永無止盡的。死亡的進行式,是此生的將終了,也正是來生的開端。它也是出離輪迴的一大重要關卡,把握了它,即有可能證得解脫。此即「度亡」的重大意義與價值所在。換言之,死亡並非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轉換的關鍵刹那。如:臨場考試,決定將來的前途。就佛法言,正是能否得解脫的重要契機!
《
西藏度亡經》〈前言〉中,論及本書有3個特點:
一、它是一本討論死亡藝術的書,因為死亡跟生活一樣,也是一種藝術。
二、它是一本宗教上臨終治療手冊,砥礪即將去過另一種生活之人。
三、它描述亡靈面臨中陰時期的經驗,並在這段期間,對他有所開導,因此,它也是一本《他方世界旅行指南》。
如以
佛教教理而言,人最怕者,不外死亡而已。無論再忙、再有知識學問、財富、名聲,只要一旦面對死亡,誰都沒轍,誰不害怕。但殊不知,吾人血肉之軀雖是無常,但有一種不會隨肉體的無常而滅亡,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存在[
[1]]。但如何把握這個關鍵時刻,就是本書的價值與意義所在。
本書是一部藏傳
佛教密宗名著,全書依照教義仔細介紹了人死以後每天「中陰」變化情形,及其超度方法。
蓮華生大士撰的《
西藏度亡經》,又名《中陰得度》。正如本書導言指出,《中陰得度》借著所謂「死亡之學」為其名義,卻直揭「生命的奧祕」,是「開啟人類內心深密之處的一把鑰匙,是初入祕密之門的一種指南針。」其中,層次分明地敘述人從這一世生命的最後階段,面臨死亡以及剛死亡時的詳細過程。包含神識(「靈魂」)脫離肉體後,凡每7日有一變化,共七七四十九天的游移不定的狀況;此時正當聽聞音聲教法,借以得度,而解脫生死輪迴,或得到再生的方法。可說從「生活的藝術」至「死亡的藝術」;乃人類自遠古以來所未發現的秘密,此書揭開了它的神秘的面紗。而「生死學」之名,也就成為近世流行的熱門學問,深深吸引現代人的目睛。
本書是一部西藏佛學名著,原本由8世紀高僧
蓮華生大士[
[2]]所著,並將其傳入西藏。屬於西藏
佛教寧瑪派的「伏藏」經典,8世紀的寧瑪派始祖蓮華生(Padma-sambhava)大師所作,由印度傳入西藏之後,值遇朗達瑪滅佛,使它成為被長年埋藏於山洞岩穴的「伏藏」[
[3]],等待有緣的伏藏師挖掘而問世,14世紀終於由掘藏師事業洲(Karma Gling-pa 1376-1394)從崗波達山(Gampodar)大寶伏藏所取出。《
西藏度亡經》廣泛流行於一般西藏民間。本書又名《中陰得度法》、《中陰解脫經》、《中陰救渡法》、《中陰度亡法》、《中陰聞教解脫法》等。顧名思義,「度亡」,乃係把握臨終得聞正知見而得解脫之法。而「中陰」者,又名「中有」。據《異部宗輪論》有「三有」之說:一、生有:即投生之最初一剎那。二、本有:指從生至死之期間。三、死有:指將死之期間。小乘有部,更加上「中有」:死亡後至再投生前的時期。故為「四有」之說。至如《
西藏度亡經》則更詳細,有所謂六種「中陰(中有)」之說:
一、生處中陰:從投胎受生直至死亡期間,即前之「本有」。
二、臨終中陰:即離開生處中陰,即將死亡,面臨四大分解,內外氣息斷滅所面臨的即是「臨終中陰」。
三、法性中陰:亡者神識昏迷後,會出現法性本具的光芒、聲響,或現出忿怒本尊等情境。
四、投胎中陰:亡者面臨再投胎,或去六道,或去佛國淨土,必知所取捨。
五、睡夢中陰:心識面臨睡夢之境相,比白日更加迷惑。
六、禪定中陰:修行安住三摩地,以降服無明妄惑。
以上就「中陰(中有)」的廣義言。所謂「中陰」可說從「生命的哲學」至「生死的哲學」的一門學問。「度亡」固在臨終——即「臨終中陰」但平日之修行亦至關重要——其他「五種中陰」。《中陰度亡》專對「臨終中陰」而言,其他為輔。
此書原名《中陰得度》,因中文譯者參考《埃及度亡經》書名,而譯為《
西藏度亡經》。《中陰得度》,顧名思義,就是人的靈魂已脫離身體之後,尚未投生之前的「中陰」階段,聽聞有人呼喚其名字,作種種提醒,使得解除種種恐怖之景象,乃至證入不生不滅的法身境界或得報身佛果,可以了脫生死輪回之苦,或得到上品的化生或轉生,以免落入餓鬼、畜生、地獄三惡道等。
經文內容主要包含:臨終/死位('chi kha'i bar do)、法性/實相(chos nyid bar do)、受生/投生(srid pa bar do)這三階段的中陰教法。內容簡述如下:
在死亡微候有五大分解的顯現。
一、臨終/死位中陰階段
在這階段約莫三天半到四天的時間,主要是引導亡者辨認出第一光明、第二光明,因為體認明光是解脫的關鍵。剛停止呼吸時意識尚未脫離肉體,第一光明出現;經過約一餐飯的時間,即進入淨幻身,此時意識幾乎脫離肉體,第二光明出現。如果亡者能辨認出第一光明則解脫,否則得繼續等待第二光明的出現,如果仍無法透過教法的引導,辨認出第二光明,進而解脫,亡者將進入另一階段的實相中陰。
二、法性/實相中陰階段
這階段有14天的時間,是真正死亡來臨的時刻,意識會完全脫離肉體,此時會因業力產生奇幻異象,因此主要是引導亡者如何在這頭七、二七時,面對因業力所產生的各種幻影,以及接引亡靈前往淨土的112位神祗,其中,1-7天會顯現52位寂靜尊、寂忿尊聖眾,8-14天有60位忿怒尊聖眾顯現,
閻羅王即是在第14天所出現的忿怒尊之一。
三、受生/投生中陰
即輪迴受生中有導引,通常歷經37至77日,但因個人狀況不同日數也有所不同,此階段是亡者能把握的最後解脫機會,但卻充斥各種幻景,因此主要是引導亡者如何面對7種恐怖的幻想險境,以及如何應對
閻羅王審判的方法等等,亡者若仍徘徊於胎門,為避免生死,則授以閉塞胎門五法,如果解脫不了,非得投胎,那面對四大洲、六道景象、索命鬼,應該如何應對與選擇。
《
西藏度亡經》第一本英譯本是1927年美國學者溫茲博士(W.H.Y. Evans-Wentz 1878-1965)和西藏
喇嘛Kazi Dawa-Samdup合作,將該書由藏譯英,名為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全新的死亡觀引起西方人極大的關注與迴響,並成為一部轟動的心靈經典。依此1983年徐進夫由英譯中,名為《
西藏度亡經》。1935年瑞士精神分析大師榮格(Carl G. Jung 1875-1961)也為該書德文版所寫的〈心理學評注〉說:「我不但從此書中承受了相當多的刺激與知識,而且連許多的根本性的洞見也承自此書。」
另外,1975年費曼托(Francesca Fremantle)與邱陽創巴
仁波切(Chogyam Trungpa)合作由藏譯英本,名為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 The Great Liberation through Hearing in the Bardo,將艱澀的佛學名相轉變成心理學的閱讀文體。依此2009年鄭振煌由英譯中,名為《藏密度亡經:中陰聞教大解脫》。1992年索甲
仁波切(Sogyal Rinpoche)根據此經改寫而成
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一書。1996年鄭振煌由英譯中,名為《西藏生死書》,在華人社會掀起研究生死學的熱潮,被譽為是當年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並榮獲了
佛教協會頒發的「金典獎」。1994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宗教系教授Robert Thurman重新翻譯詮釋此經,名為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 The Great Book of Natural Liberation Through Understanding in the Between,將中有各階段的描寫視為是對死亡過程的一種科學性的事實敘述。2000年許明銀由藏譯中的《中有大聞解脫》,被認為是中文譯本當中最完整正確的版本。《
西藏度亡經》自1927年首度譯為英文之後,引起中西各界廣大迴響,其影響之巨大,由以上羅列的中外重要關鍵發展,即可見一斑。
此後,有關此類著作,近年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版,除索甲
仁波切的《西藏生死書》外,蓮化生原著、南開吉美尊者取藏‧堪布慈囊
仁波切《西藏生死導引書》、伊文思溫慈《西藏生死救度密法》(亦名《中有聞教得度密法》)、元音老人《中有成就秘笈》、明慧尊者《西藏中陰救度法新編》、張宏實《圖解西藏生死書》等。但也有人對此類書,提出異議,茲並附此,借資參考。[
[4]]
【撰寫者】
熊琬(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
【參考文獻】
伊文思溫慈(W.Y. Evans-Wentz),
喇嘛達瓦桑杜(Lama Kazi Dawa-Samdup)譯。1995。《
西藏度亡經》(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徐進夫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沈衛榮。2000。〈幻想與現實:《西藏死亡書》在西方世界〉。《中有大聞解脫》(許明銀譯),頁174-239。
香港:密乘佛學會。
邱陽創巴
仁波切(Chogyam Trungap Rinpoche)。2009。《藏密度亡經:中陰聞教大解脫》(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探索三部曲版)(鄭振煌譯)。臺北:臺灣明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事業洲(Karma Gling-pa)。2000。《中有大聞解脫》(
Bar-do thos-grol chen-mo)(許明銀譯)。
香港:密乘佛學會。
索甲
仁波切(Sogyal Rinpoche)。1996。《西藏生死書》(
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鄭振煌譯)。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明銀。2014。〈試析寧瑪派版《中有大聞解脫》〉。《新世紀宗教研究》,12(4):47-63。
張宏實。2005。《圖解西藏生死書:認識〈中陰聞教救度大法〉》。臺北:城邦橡樹林文化出版社。
蓮華生大士原著,南開吉美尊者取藏‧堪布慈囊
仁波切講授。2007。《西藏生死導引書》。臺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釋如石。2001。〈《
西藏度亡經》略究〉。《法光學
壇》,5:45-57。
Lama Kazi Dawa-Samdup, tr. W. Y. Evans-Wentz, ed. 1927.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 Or the After-Death Experiences on the Bardo Plane (
Bardo Thodol).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holybooks.com/wp-content/uploads/The-Tibetan-Book-of-the-Dead.pdf.
Rimpoche, Sogyal. 2002[1992].
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 San Francisco: Harper Collins. Perfect Bound. Revised edition. http://aromansse.com/gateway/PDF/The-Tibetan-Book-of-Living-and-Dying.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