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經》圖片參照網路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重製(魚籃文化)
《
五斗經》是指一組
道教經典,以東、西、南、北、中五方的概念組成,為《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以下簡稱北斗經)、《太上說南斗六司延壽度人妙經》(以下簡稱南斗經)、《太上說東斗主算護命妙經》(以下簡稱東斗經)、《太上說西斗記名護身妙經》(以下簡稱西斗經)及《太上說中斗大魁保命妙經》(以下簡稱中斗經)的總稱,通稱《
五斗經》,其各經撰者皆不詳。
一般來說《
五斗經》的出世與星辰崇拜有關。北斗與南斗為人延命的說法,早在東晉《搜神記》中就已出現,後受到
道教的吸收納入其體系,發展成一套完整的五斗星辰崇拜。唐宋時期受到
佛教的影響,強化了經典誦讀功德的功效,因而衍伸出《
五斗經》。在《道門科範大全集》卷63〈說戒〉中提到:「宋興之初,成都有燂灰李,置一閣奉事真君
香火,真君降其家,傳以《
五斗經》行世。」今明代《正統
道藏》將其分為5篇,收錄於《正統
道藏》。在此5部經中,都同時提到此5部經為太上老君憐憫百姓之苦難,化身下降至蜀都(今四川成都),傳授
天師此5部靈文經書與經訣,讓
天師廣宣正教,普濟眾生,不同的是這5部經典所降世時間各不相同。
根據《
五斗經》中的記載,太上老君授與張
天師此真經讓世人誦念,以求罪消孽減,增福延壽。南斗、北斗星君掌世人生死福壽、富貴吉凶。故消災祈福、祛病、延生常向南北斗禮拜。所謂的五斗,所指的是東南西北中五方星宿也,又可稱為五斗星君,以北斗為主,南斗次之,再次為東斗與西斗及中斗。南斗主生;北斗主死,而這五斗有分別職司,像是北斗主掌延生治病、消災解厄;南斗星君主掌延壽度人;東斗主掌紀筭保命;西斗主掌紀名護身;中斗主掌保命,此為東南西北中五斗星,所各代表的職司及各代表的星君。
現今,對於《
五斗經》經的運用,除了一般信眾在家持誦之外,在宗教儀式當中多以唱誦方式的
禮斗科儀為主。
禮斗儀式為臺灣常見的宗教儀式,一般
廟宇當中大部分都會選在春、秋兩季舉行
禮斗法會。
禮斗法會主要是透過祭祀南、北斗星君替信眾「消災祈福、祈福延壽」。一般信眾相信,北斗星君職司「消災解厄」,南斗星君職司「祈壽延年」,故舉行禮拜星斗的儀式,就稱為「朝真
禮斗」,民間則俗稱「拜斗」,而《
五斗經》在此儀式中就成了最重要的經典。在大型的朝科醮典當中,也會安排轉誦《北斗經》或是《
五斗經》的儀節,
道士會透過轉誦經典來替信眾祈福禳災。
禮斗科儀在民間流傳一句俗諺「
道士無燄口,
和尚無拜斗」,也可反應出這類的拜斗科儀在民間宗教信仰中的獨特性與地位。
【撰寫者】
楊士霈(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所博士生)
【參考文獻】
任繼愈。1991。《
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胡孚琛主編。1995。《中華
道教大辭典》,頁29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謝聰輝。2005。〈
道教禮斗儀式的意義與內涵〉。《心鏡宗教季刊》,2(2):34-36。
蕭登福。1998。《南北斗經今註今譯》。臺北:行天宮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