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養的梵語 pūjanā,中文翻譯又有供、供施、供給、打供等,經常被認為是資助
佛教儀式,譬如捐款辦
法會和喪儀,或者捐獻給
法師生活、弘法所需。闢如佛前大供與普供儀式為
佛教重要的
供養儀式,修行者透過上供儀式,來表達對佛菩薩的恭敬心之外,同時也是體現
佛教報恩的精神。另外,在
供養儀式中音樂的唱誦與音樂法器也占據著一個重要的功能,儀式中的音聲
供養不但具有攝心的功能、覺察個人身心狀況,而且能迅速止息煩惱。
供養的確有把財物與修行行為聯合起來的意思,但是它的意義更為廣泛。原來
供養的詞意,含有尊崇、致敬、表示虔誠的奉獻,表示
佛教更注重
供養的心意,而不是以財物來換取宗教服務。此一
供養的動力是知恩報恩,因此
佛教將
供養也將
供養解釋為報恩,即所謂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從
供養的對象來看,
供養表示對上親近、侍奉、尊敬,對下同情、憐惜、愛護,所以包含了佛法僧三寶、天地、師長、父母(四重恩),以及亡者、畜生、餓鬼與地獄等一切困厄的眾生。(畜生、餓鬼與地獄是六道輪迴中的三惡道,身處其間比其三善道的天人、
阿修羅和人類,痛苦不堪,急需救度。)基本上
供養是為了修持自己慈悲與虔敬的態度。
佛教經典中提及
供養的方式很多元,包含二種
供養、三種
供養、四種
供養、五種
供養、六種
供養、十種
供養等不同之分類法。《妙法蓮花經.
法師品》中記載了:華、
香、瓔珞、末
香、塗
香、燒
香,繒蓋、
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等十種
供養,只要是奉獻給三寶都可以
供養,
供養者可以透過
供養而積累功德,獲得福祐。「燃燈」亦是
佛教徒積累功德的一項重要儀式,同塗
香、散花、焚
香、飲食一樣都是對佛的
供養,是僧侶信徒積累功德的重要方法。燈,又稱燈明,是
佛教六種供具之一,表示六波羅蜜中的智波羅蜜。《佛說施燈功德經》指出:「若有眾生於佛
塔廟施燈明者,得於四種可樂之法,何等為四:一者色身、二者資財、三者大善、四者智慧。」
供養不僅對外利益他人,也會增進自己的身體健康、財富、快樂與智慧增長。
佛教供養種類的說法,從
佛教初期的
供養法主要以滿足
佛教教團的生活需求為主,隨著
佛教日益增大,加上佛陀入滅後,佛弟子為了悼念佛陀,從此
供養種類逐漸擴大,主要是用
供養具或
供養品來莊嚴佛像、莊嚴道場。因此,
供養的種類也隨著時代的變化,加上眾生尊崇佛陀,其種類也就越加繁複。
供養種類從一般的生活飲食用品,逐漸轉向精緻高雅的燈明、
香花…等莊嚴佛具,從此體現出大乘
佛教不但注重個人的修持,而且透過
供養品或
供養物來利益廣大的眾生。
總體而言,
供養可以分為財
供養與法
供養兩大類。信眾以虔誠之心用
香花、燈明、水果、飲食等來
供養諸佛菩薩,作為上報四重恩、破除慳貪心、增長福德與智慧。
供養為大乘
佛教的一種修行法門,此外,
佛教大型
法會均離不開
供養,
供養成為儀式進行中重要的部分,大眾藉由
供養的修持來達到消除煩惱、遠離災難、淨化身心等作用。法
供養則是不侷限於物質形式,隨時依法奉行、勤修善業、弘法護教。類似財
布施與法
布施的差別,
佛教認為法
供養的功效更大。
隋唐時期,人們崇信
佛教,修行功德的形式之一便是舉辦齋會。齋會即為僧尼施齋設食,以
供養三寶的
法會。可分為「定期性
法會」與「不定期性
法會」,前者如:佛誕日、成道日、天子誕辰、國忌、涅槃會、盂蘭盆會等。後者又可界分為「宗教性的
法會」如:佛牙
供養法會、八關齋會、講經
法會等。
近年在台灣,仍然有少數
佛教寺院遵循佛陀時代的教義,於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辦盂蘭盆
法會以及
供養三寶的儀式。。但現今大部分的寺院將盂蘭盆會擴大舉辦,於農曆七月期間,結合其他
法會,如:舉行
蒙山施食、瑜伽焰口、三時繫念,以及供僧
法會等多元的佛事活動。再者,台灣某些寺院並無舉行盂蘭盆儀軌,亦沒有供僧的活動,卻沿用盂蘭盆孝親報恩的概念作為七月佛事活動的標題。
供僧活動亦是台灣農曆七月常見的佛事之一,類型分為兩類,第一為盂蘭盆
法會實踐後所舉行的供僧齋會;第二則是寺院團體於七月期間擇期舉辦為期一日的大型供僧活動,大型供僧活動邀請台灣以及海內外的僧眾接受
供養,並且在活動中安排不同佛事內容,為全體國民祈求安康、
超薦親屬。根據《般泥洹後灌臘經》提到,農曆七月十五日
供養三寶,七世父母、五種親屬可獲得佛陀的慈悲願力,幫助他們脫離厄苦。
在台灣裡
供養一般是在
法會中。參與
法會儀式的信眾;包含「功德主」,功德主即為出資
供養僧眾的在家信眾;以及虔誠的
佛教徒,
佛教徒參與
法會是為了修持佛法、修持己身心性為目的。義工大多為在家
居士,在儀式中的任務,即為整肅清潔道場、供品擺設、安設桌椅、拜墊、發放經文、引領信眾尋找位置、幫忙廚房烹飪事宜、幫忙
法師書寫疏文及牌位。
【撰寫者】
李玉珍(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
謝佳瀅(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生)
蘇胤睿(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生)
郭捷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生)
【參考文獻】
1.
林嘉雯(2007)。《漢傳
佛教音樂
供養與
供養儀式之研究》。高雄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2.
黃淑珮(2007)。《台灣
佛教盂蘭盆儀軌與音樂的實踐》。高雄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3.
陳藝方(2011)。《唐人小說裡的
佛教寺院──以俗眾的宗教生活為中心》。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